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少儿 > 评论 >

《城南旧事》:儿童眼中的北京地图

http://www.newdu.com 2020-10-14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关键词:北京故事 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是台湾作家林海音以自己的童年往事为基础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林海音从小在北京长大,直到30岁才离开北京。因此她将北京看作是“第二故乡”,在很多作品中回顾了北京的童年生活——《城南旧事》就是其中之一。
    林海音在90年代曾重返北京,最念念不忘的依然是对景山前街、西单牌楼、十七孔桥、北京城墙和四合院等童年回忆中的北京地标。对林海音来说,《城南旧事》中记叙的故事,是连接她的童年与北京这座城市的纽带,展现出极其深刻的文化乡愁。她所怀念的北京城南空间,也成为独属于儿童世界的世外桃源。
    儿童的眼睛,天真的滤镜
    《城南旧事》之所以成为中小学语文书单的“常客”,在于林海音用儿童的眼睛去看待在北京城南的故事,记录主人公英子的童年往事。林海音在北京生活期间,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中。在《城南旧事》中,革命与战乱被蒙上儿童视角的滤镜,以儿童的眼睛看待时代与革命。妞儿与秀贞母女失散的故事本是现代性启蒙与乡土社会割裂的典例,兰姨娘与青年“私奔”有着“五四”洪流下新青年追求个性解放的影子,宋妈的孩子被卖隐含着愚昧的乡村之痛,但在主人公英子的眼中,这些故事中的真善美被放大,成为故事的叙述主体——天真与童趣代替了复杂的成人世界,正是《城南旧事》进入儿童阅读视野的关键。
    正因为林海音的童年故事蒙上了儿童的滤镜,过滤了战乱、抗日等时代议题,因此在英子的眼中,北京胡同里的生活非常安静——“北平人的生活,步调一向不快”。因此,《城南旧事》的故事能够自外于战乱,充满童趣和温情。
    当然,这与林海音的童年经验有关。直到林海音上中学前,父亲林焕文身居高位,为她提供了优渥的生活环境——《城南旧事》中的童年世界带有林海音自身的美好回忆。这段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在《英子的乡恋》《我的京味儿回忆录》等回忆散文中也有所展现。不过,林海音的童年生活并非没有遗憾,父亲的英年早逝成为她童年时光的终点。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父亲没能参加英子的小学毕业典礼,当英子回到家,才听闻父亲去世的消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与妞儿的友谊、与兰姨娘的嬉闹、宋妈的关心,都随着父亲的去世而一去不返,英子在北京度过的童年时光也只剩追忆。
    林海音采用儿童的眼睛追忆过去,并非独创。她成长于“五四”运动的洪流中,深受凌淑华影响。凌淑华生长于根系庞大的老北京家族,她的《古韵》采用儿童视角,书写了北京旧式家族的生活故事,《城南旧事》乃学习《古韵》的视角进行创作。不过,《城南旧事》更突出了故事的北京空间特点,让童年故事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
    北京地图勾勒文化记忆
    在《城南旧事》中,林海音以小英子的视角,细数了虎坊桥、西单牌楼、天桥、文津街、香山、琉璃厂等北京的独特地景,童年时期在北京的足迹成为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海音的回忆散文中也记录了大量的童年故事。《我的京味儿回忆录》以真实的空间为线索,勾勒出林海音童年成长的轨迹,林海音生活、学习的路线跃然眼前。儿童对于空间的感知通常依赖于与空间有关的故事和记忆:与琉璃厂、鹿犄角胡同有关的是吃芝麻酱烧饼、喝玉泉山汽水的回忆,与天桥有关的是被欺诈的故事,与香山有关的是赏红叶、骑驴的经历。这些旧日风俗、北京地景,连成一幅清晰的城南地图。沿着这幅地图,我们不仅能窥见“老北京”的童年轨迹,更是老北京城南文化的详细注脚。带着这幅地图进行实地踏察,北京南城的地标无一不收入囊中。
    不仅如此,《城南旧事》中往往通过童年记忆来赋予特定空间以文化意义。在《惠安馆》中,惠安馆不仅是秀贞、妞儿的故事发生的空间,更参与了故事的发展。英子将惠安馆和秀贞、妞儿联系在一起,让这一空间附着了英子的记忆与情感。《我们看海去》将新帘子胡同描述为一把汤匙,《驴打滚儿》中描写西交民巷的中国银行,其用意与《惠安馆》一样,即以童年记忆重绘北京空间,以地景的文化意涵塑造作为文化古都的北京形象。
    林海音的老北京地图,不仅表现在对如今依然存在的地标建筑的描写,更展露于对老北京旧日民俗的记录上。骑驴的出行方式、赏枫叶的秋日消遣、吃牛羊肉的季节变换,记录了30年代老北京的生活图景。于是我们在林海音的童年回忆中,读到夏天听蝉鸣、煮绿豆稀饭烙薄饼,秋天到香山和海淀道赏红叶、吃西单牌楼的炒栗子和清真烤肉打牙祭,冬天围炉夜话,正月去白云观骑小驴;平常则吃的是北京的小吃炒肝、驴打滚儿、萨其玛、豆腐脑儿、灌肠等北京民俗片段。这一幅幅生活图景,让每一个在北京长大的孩子都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也找到了老北京的一抹油彩。
    是北京故事,也是中国故事
    如果将《城南旧事》中的北京地景连起来看,那么林海音在童年回忆中写到的众多地景:琉璃厂一带的椿树上二条、南柳巷、永光寺街等,上学的厂甸附小、师大附中,天安门的华表、文津街、景山前街,便成为最直观的文学地图,勾勒出一条具有“老北京”特色与古都意蕴的文化路线。所以林海音童年故事的文化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它既讲述了优秀的儿童故事,又为我们的城市文化形象构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绝佳的蓝本。
    因此,作为一部适合儿童阅读的作品,《城南旧事》之所以经久不衰,正在于讲好了一部属于北京的故事,为北京城市形象、乃至中国的文化形象宣传做了突出贡献。
    通过儿童文学促进文化形象宣传,古往今来有很多实例。例如,《格林童话》融入了众多德国民俗、地理元素,让我们对德国的城市有了一定的认识,也成为德国经典文化旅游线路——“童话之路”的来源与蓝本。其中,《不莱梅的音乐家》描述了驴子、狗、猫、鸡四位主人公为了躲避人类杀害而逃往不莱梅镇的故事,让不莱梅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城市。如今不莱梅作为“童话之路”的终点站,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童话爱好者的朝圣。
    这对我国的儿童文学创作和城市形象、国家文化形象宣传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在我国的儿童文学中,能够有意识地将儿童故事与城市文化特色相结合的作品亟待发掘。《城南旧事》中的北京元素,《我的京味儿回忆录》中的众多北京地景、民俗,展露着林海音对北京的深沉之爱。也正是她的乡恋之情和北京故事,让《城南旧事》成为宣传北京形象的最佳范本。林海音的童年故事,无一不与北京这座城市相联,《三盏灯》中做莲花灯的民俗、《奶奶的傻瓜相机》中的北京照片、《英子的乡恋》中怀念“熟悉的城墙,琉璃瓦,泥泞的小胡同,刺人的西北风,绵绵的白雪”……都让读者感受到北京这座文化古都的深厚底蕴。
    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台湾出现了众多回忆北京生活的文化散文,其中不乏以儿童视角书写北京故事的佳作——这毋宁是林海音“忆北京”创作的延续。80年代《城南旧事》改编电影的上映,也一度让北京成为华语世界瞩目的焦点。因而《城南旧事》作为一部成功叙写中国城市文化形象的作品,其意义超出了儿童文学的范畴,更为华语世界塑造了拥有深厚底蕴的文学北京、文化中国形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