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方言学 >

21世纪以来阜阳方言研究的新进展

http://www.newdu.com 2020-09-30 未知 曹祝兵 参加讨论

    摘 要:21世纪以来, 阜阳方言研究从单一研究到综合研究、从点的研究到面的研究, 取得不错的成绩。为了更好地促进阜阳方言研究的深入开展, 对阜阳方言研究情况进行总结回顾势在必行。本文采用统计法与文献分析法, 对进入21世纪以来的阜阳方言研究情况进行综合梳理, 以期能够为从事阜阳方言研究的学者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21世纪;阜阳方言;词汇研究;语法研究;语音研究
    作者简介:曹祝兵,语言学博士,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后, 阜阳师范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汉语史研究。
    基金:2018年度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安徽方言研究百年史 (民国—当代) ” (SK2018A0290)。
    21世纪以来, 阜阳方言1研究逐渐展开, 研究人员、研究成果“纷至沓来”, 取得不错的成绩, 据统计, 截至目前为止 (2018年12月) , 共发表学术论文67篇, 其中以阜阳方言为直接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的论文47篇, 以皖北方言等为研究对象兼及阜阳方言研究的成果20篇, 还有方言志与专著中也涉及阜阳方言内容。
    现将21世纪以来国内外关于阜阳方言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与综合分析。
    一、21世纪以来阜阳方言研究概况
    (一) 语音研究概况
    阜阳方言语音研究, 共发表论文17篇, 其中以阜阳或阜阳所辖县镇为主题词的论文14篇, 以皖北方言和淮河流域方言为主题词论文3篇。17篇论文根据研究内容, 具体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描述阜阳方言音系。本世纪初, 王琴对阜阳方言易读错音现象从声、韵、调与形声错读、多音字误读等方面进行了描写[1];在此基础上, 王琴将阜阳方言与普通话进行了声、韵、调全面的比较, 将阜阳方言声韵调与普通话不同之处展现在读者面前[2];2012年, 王琴在《方言》发表论文, 对阜阳方言音系从声韵调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描写, 将阜阳方言归纳为20个声母、37个韵母与4个调类, 并对阜阳方言主要音韵特点进行了阐述[3]。王琴的系列论文展现了阜阳方言的语音系统。
    第二,描述阜阳方言语音特点。王琴 (2005) 对阜阳方言20年来的5个方言片的共性进行考察, 将阜阳方言语音、词汇与普通话进行了比较, 考察出阜阳方言语音、词汇向普通话靠拢的事实[4]。叶太青 (2013) 对阜阳方言重要语音特点进行了归纳, 通过研究发现阜阳方言语音有新老派差异、曾梗摄一二等入声字见系声母腭化等现象[5]。王婷婷 ([6]) 对太和方言照组合口字擦音游离现象进行了考察, 得出此类现象是与晋南、鲁南方言接触而来的结论[6]。
    第三,对阜阳语音进行历史考察或系统深入考察。王琴 (2009) 探讨了阜阳方言[?]读[f]现象的演变规律, 认为阜阳方言[?]读[f]经历了[?]拼合口呼韵母变成[f]和[?]拼非合口呼韵母为[?], [?]与[S]合流两个阶段[7];对阜阳方言[f]声母的来源, 王琴做了细致考察, 认为其来源于中古照组声母, 演变过程可能与移民相关[8]。熊梅 (2005) 归纳出太和方言语音系统:19个声母, 45个韵母, 包括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入声7个调类, 并根据太和方言古全浊塞音、塞擦音演变特点, 将其归入赣语[9]。另外, 贡贵训对安徽淮河流域方言语音 (包括阜阳方言) 进行了比较研究[10]、曹鹏鹏对阜阳方言中的精组合口字成因从音理上作了探讨[11]、殷曼曼详细归纳了阜阳市颍东区方言语音系统及其语音特点[12]、叶太青归纳了皖北阜阳方言古入声字今读成因[13]等。这些研究, 不再仅仅是描写语音现象, 而是在发展观点之下, 采用历史比较法对阜阳语音特点及其成因进行系统考察与分析。研究观点与研究方法都有一定提升。
    第四,方言语音教学研究, 如刘慧敏《皖北方言对农村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影响与对策》[14]、叶太青《皖北方言区普通话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以阜阳地区语音教学为例》[15]、黄秋实《阜阳方言对中学生英语语音习得的负迁移影响》[16]、李微《皖北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负迁移作用及教学对策》[17]等。这些论文都提出阜阳 (皖北) 方言对语言 (普通话、英语) 语音教学 (学习) 的影响, 并针对阜阳 (皖北) 方言语音特点提出相关对策, 是将阜阳方言运用到教学方面研究的有效尝试。
    (二) 词汇研究概况
    阜阳方言词汇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共发表论文9篇, 包括词汇描写、词源研究与词义生成理论探索:
    第一, 对阜阳方言词汇进行描写。徐红梅 (2004) 对皖北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从词义与词形两大方面进行了比较, 发现皖北方言 (包括阜阳方言) 一些独特的词汇意义以及前缀较少而后缀很多的独特的词形特点[18]、王琴 (2007) 详细列举了阜阳方言常用词汇[19]、李靖 (2013) 将阜阳方言与南阳方言词汇进行对比, 列举了包括“管、可、斗、泻”等在内的阜阳方言特征词[20]、李泽如 (2015) 从构词、词义比较及文化特征三大方面展现了阜阳方言亲属称谓词的特点[21]、吕玲娣 (2017) 对阜阳方言“写酒、走盅”等14组俗语词进行考察[22]。
    第二, 对阜阳方言词词源考证。叶太青 (2010) [23]、张洪健 (2012) [24]、罗顺 (2015) [25]分别对阜阳方言“殇、挟、搉、漮、搋、廖”等特色词汇的中古来源进行了详细考证。词源考证很好解决了阜阳方言词汇知其音义不知其字的疑问。
    第三, 对皖北方言 (包括阜阳方言在内) 词汇进行系统研究与历史考察。此类成果较少, 目前仅见徐红梅《皖北方言词汇研究》[26]。该文运用统计法、比较法, 从横向 (皖北方言内部、皖北方言与普通话及其他方言) 、纵向 (与古汉语) 两个角度对皖北方言词汇进行比较研究, 探讨皖北方言词汇特点、历史层次及其古汉语来源。该文材料丰富、研究翔实, 是对皖北方言词汇系统研究的佳作。
    (三) 语法研究概况
    阜阳方言语法研究成果显著, 共发表论文33篇, 按照研究内容可分为词类研究、词法研究、句法研究与综合研究四个方面:
    第一, 词类研究, 主要有语气词与时间词研究。吴晓红 (2009) 通过与普通话“呢”的比较, 考察了颍上方言语气词“徕”的内部语法分布、语法特点, 认为“徕”与北京话表进行意义的“呢”属于同源异流的关系[27]。付逸杰 (2011) 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阜阳方言陈述句句末语气词“嘞”“啦”“吧”“呀”等的用法作了分析[28];在此基础上, 付逸杰对阜阳方言语气词做了系统研究[29], 该文详细对阜阳方言15个句末语气词、9个句中语气词及语气词连用现象从语气意义、语法特点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考察。张启梅 (2011) 从时体角度出发将阜阳方言中的“来”按照进行体、完成体、经验体进行了描写[30]。乔蕊 (2017) 对阜阳方言语气副词从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进行详细的研究, 探讨阜阳方言语气副词在语义特征、句式结构、语法功能、语用价值等方面的特点[31]。魏小红 (2018) 对皖北方言时间词以农事生产与人生礼仪为例, 分析时间的表达与人们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32]。
    第二, 词法研究。于芹 (2005) 、郭小梅 (2012) 、侯超 (2012) 先后撰文对“子尾词”进行探讨:于芹对临泉方言指“人”子尾词的构成、特点、语义色彩、文化意蕴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考察[33];郭小梅考察了阜阳方言子尾词变化动态, 认为这种变化受社会变化、普通话的强势作用及使用者心理等因素影响[34];侯超将皖北方言子尾词概括为“成词”“转类”“变义”“增义”4种功能[35]。韩金秋 (2018) 将颍上方言词缀分为前缀、中缀和后缀进行详细描写[36]。张德岁 (2006) 、刘孝杰 (2012) 、李贺园 (2018) [39]对程度表示法进行详细论述:张德岁介绍了皖北方言表程度的两种方式, 即用程度副词表达或让程度义体现在构词规则中[37];刘孝杰对安徽颍上表程度的特色动词、形容词分为补语类、状语类、词缀类进行语法、语义描写[38];李贺园从语素、词汇、句法三方面探讨了阜阳方言形容词程度表示法[39]。刘杰 (2009) 探讨了皖北方言重叠式“VV的”句法表征与语法意义[40]。胡习之 (2004) 详细考察了皖北方言动将结构的分布状况, 认为动将结构在皖北方言的使用已经大大萎缩, 其主要作用在于强调动作行为及其现象出现和持续的时间[41]。于芹 (2012) 、侯超 (2016) 分析了皖北阜阳VP相关构式特点:于芹描写了皖北方言“很VP”与普通话“很VP”之间的差异, 认为差异的原因是阜阳方言“很”的来源与普通话“很”的来源不同造成的[42];侯超阐述了皖北方言“非VP”的表意特点, 并总结出“非VP不X”句式中“不X”的3条隐现规律[43];朱皋以阜阳方言复合词为研究对象, 运用物性结构理论, 从形式角色、构成角色、功用角色、施成角色等角度对阜阳方言复合名词词义进行理据解释[44]。
    第三,语法研究。“可”字句研究较为深入:王琴先后撰写《阜阳方言“可VP”疑问句研究》[45]、《安徽阜阳方言的发问词及后置词“可”》[46]、《安徽阜阳方言的“可VP”反复问句》[47]、《阜阳方言“可VP”问句句法特点》[48]、《皖北阜阳方言“可VP”问句语义特征》[49]等论文, 对阜阳方言“可”字句进行系统探讨, 分析了阜阳方言“可”字句语法构成、句法特点、语义特征等;侯超 (2015) 将皖北方言“可”字句分为“可VP”问句和“可是VP”问句, 认为“可VP”问句属反复问, “可是VP”问句属是非问[50]。“给”字句研究, 张龙、于芹、王琴针对不同情况对“给”字句作了不同分析:张龙认为“给+VP”句式中, “给”虚化后作为敬语的形式标记出现[51];于芹认为“给”字句表示比喻是皖北方言所特有的, 并以临泉方言“给……啷”为例, 分析其结构特征与文化意蕴[52];王琴认为皖北方言“给”字句可以表示被动, 分析了“给”字被动句语法特点与语法功能[53]。“搁”字句研究:吴晓红通过与普通话“在”的比较, 得出颍上方言“搁”字句的“搁”与普通话的“在”有很多共性、颍上方言的“VP+N (L) ”句式应看成为“VP+ (搁) +N (L) ”句式的结论[54];张德岁系统考察了皖北方言“V+搁+N (L) ”句式, 认为“V+搁+N (L) ”格式的形成与动词“搁”的词义虚化、语义的感染及语法的类推作用有关[55]。其他句法现象研究有:王琴对阜阳方言的“个妻子”句法分布及其关联作了详细描写[56];吴晓红对安徽颍上平比句进行了细致描写, 认为安徽颍上方言中的平比句较多保留了地方特色, 而没有否定形式可匹配的平比句是受普通话强势影响的结果[57]。
    第四, 语法综合研究。语法综合研究指的是词类、词法、语法的综合研究, 此类文章有王琴《阜阳方言语法现象举要》[58]、吴晓红《安徽颍上方言语法研究》[59]、侯超《皖北中原官话语法研究》[60]等。
    (四) 综合研究与其他研究概况
    阜阳方言综合研究成果较少, 现有成果以学位论文的形式体现, 如王婷婷《安徽太和方言专题研究》[61]、王越越《安徽西北部五县方言研究》[62]。此类论文以某地域方言为研究对象, 研究其语音、词汇、语法特点及其发展脉络, 是对阜阳区域方言的系统研究。
    阜阳方言的其他研究有:论述方言与民俗之间关系;论述方言保护;论述了地理因素对方言的影响;等等。
    二、阜阳方言研究新进展
    第一, 研究成果增长迅速, 研究人员日趋增多。
    近百年来, 阜阳方言从无人关注到“遍地开花”, 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1962年, 《安徽方言概况》论述了阜阳方言概况, 但只是零星地进行描写, 不够深入;1985年, 乐玲华发表《阜阳地区方言“子尾词”的初步考察》, 是学者对阜阳方言研究的第一篇学术论文;1986年, 苏锡育发表《阜阳方言中古入声字的分派规律》, 是对阜阳方言语音研究的首篇论文;20世纪90年代, 阜阳方言研究文章乏善可陈。21世纪以来, 阜阳方言研究成果呈几何倍数增长, 发表成果是上世纪的若干倍。研究人员也由最初的几个人, 发展到今天的包括老、中、青合理梯队的几十人。
    第二, 研究内容由点到面, 由单一研究到综合研究。
    早期的阜阳方言研究主要是集中于阜阳方言某个语言现象的描写或阐释, 如《阜阳地区方言“子尾词”的初步考察》《阜阳方言中古入声字的分派规律》《阜阳方言常用词汇》等,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个语言现象, 比较单一。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研究的深入, 研究者们逐渐重视阜阳方言的综合研究。这些综合研究有对语言“三要素”的某一要素的综合研究, 如:《安徽淮河流域方言语音比较研究》《皖北方言词汇研究》《安徽颍上方言语法研究》《皖北中原官话语法研究》等, 对阜阳方言的语音或词汇或语法进行综合系统研究;也有对某一区域方言整体的综合研究, 如:《安徽太和方言专题研究》《安徽西北部五县方言研究》, 对区域方言进行语音、词汇、语法的综合系统研究。研究的“由点到面”、“由单一到综合”, 是阜阳方言研究“纵深化”的标志之一。
    第三, 方言研究团队合作, 梯队合理。
    早期的阜阳方言研究以个人为主, 没有形成研究团队。进入新世纪以来, 阜阳方言研究形成了以阜阳师范学院为基地、以皖北文化研究中心为平台、以团队合作为基础的研究特色。阜阳师范学院是研究阜阳方言的“重镇”, 近年来, 学院依托皖北文化研究中心, 广纳英才, 组建了以王琴、胡习之、高群、叶太青、刘杰、于芹、吕玲娣、曹祝兵等为主的研究团队, 研究人员绝大多数为博士或教授, 团队包括老中青人员, 梯队合理。
    第四, 将方言研究与民俗等其他研究相结合。
    进入21世纪以来, 方言研究者视野更加开阔, 将阜阳方言研究与其他研究相结合, 如胡利华[63], 高群、胡习之[64]撰文论述了方言与民俗之间的关系;王琴[65]以阜阳方言为视角呼吁保护方言资源并提出相关建议;汞贵训[66]从语言接触角度论述了地理因素对方言的影响。这些研究, 拓展了阜阳方言的研究领域, 同时也为阜阳方言本体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
    三、阜阳方言研究存在问题
    虽然阜阳方言研究取得不错的成绩,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
    1.重描写轻阐释
    综合阜阳方言研究成果, 多数文章重在描写, 如《太和方言中的照组合口字擦音游离现象》《阜阳方言常用词汇》《阜阳方言中形容词程度的表达法》《安徽颍上方言程度表达方式举例》等, 这些方言研究描写细致, 研究面很广, 但对语音、词汇、语法的历史演变及其原因有所研究的成果还是较少。
    2.研究成果“失衡”
    阜阳方言研究成果斐然, 但研究呈现“失衡”现象:某些地区方言研究成果显著, 如对阜阳地区整体方言研究者甚多, 研究成果丰富;而对所辖县城、乡镇方言研究者甚少, 如临泉方言、颍上方言、太和方言等;更有一些地区方言迄今无人研究, 如界首方言、阜南方言等。
    3.专题研究较多, 综合研究少
    阜阳方言研究者多从语音、语法、词汇某一方面入手, 研究或描写某一地区语音现象、或描写某一地区词汇特点、或分析某一方言语法特点, 这些研究多是就方言某一专题 (或语音、或词汇、或语法) 展开, 对阜阳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等进行系统综合研究成果较少, 期待一部综合研究阜阳方言的著作能在不久的未来面世。
    结语:阜阳方言是阜阳地区区域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对外交流合作的基础, 阜阳方言研究成果, 有助于增强阜阳区域文化自信心、提高阜阳地区区域文化对外的传播力与竞争力, 为阜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供文化支撑。而厘清阜阳方言研究现状对阜阳方言今后的研究非常重要, 能够让研究者减少重复研究, 加强研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继续发挥阜阳方言研究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王琴.阜阳方言常用字读错音初探[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5 (1) .
    [2]王琴.阜阳方言与普通话[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7 (1) .
    [3]王琴.皖北阜阳方言同音词汇[J].方言, 2012 (3) .
    [4]王琴.阜阳方言二十年来语音、词汇变化透视[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5 (4) .
    [5]叶太青.皖北阜阳方言重要语音特点分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13 (4) .
    [6]王婷婷.太和方言的照组合口字擦音游离现象[J].安徽文学, 2013 (9) .
    [7]王琴.阜阳方言[?]读[f]现象[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9 (3) .
    [8]王琴.安徽阜阳方言来自古照母的f声母[J].方言, 2009 (4) .
    [9]熊梅.太和话的语音系统和方言归属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10]贡贵训.安徽淮河流域方言语音比较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1.
    [11]曹鹏鹏.阜阳方言中的精组合口字[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13 (5) .
    [12]殷曼曼.阜阳市颍东区方言语音比较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5.
    [13]叶太青.皖北阜阳方言古入声字今读探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15 (5) .
    [14]刘慧敏.皖北方言对农村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影响与对策[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15 (3) .
    [15]叶太青.皖北方言区普通话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以阜阳地区语音教学为例[J].文教资料, 2013 (9) .
    [16]黄秋实.阜阳方言对中学生英语语音习得的负迁移影响[D].合肥: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7.
    [17]李微.皖北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负迁移作用及教学对策[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 (8) .
    [18]徐红梅.皖北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差异初探[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4 (4) .
    [19]王琴.阜阳方言常用词汇[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7 (4) .
    [20]李靖.阜阳方言与南阳方言对比分析[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2) .
    [21]李泽如.阜阳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15 (6) .
    [22]吕玲娣.阜阳方言俗语词例释[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17 (6) .
    [23]叶太青.皖北方言阜阳话若干方言本字考[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10 (2) .
    [24]张洪健.考阜阳方言本字“漮”“搉”“姜”[J].语文学刊, 2012 (9) .
    [25]罗顺.安徽阜阳汉语方言特色词汇本字考[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 (4) .
    [26]徐红梅.皖北方言词汇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
    [27]吴晓红.安徽颍上方言中的句末语气助词“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9 (6) .
    [28]付逸杰.阜阳方言陈述句句末语气词调查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11 (21) .
    [29]付逸杰.阜阳方言语气词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30]张启梅.浅谈阜阳方言中的时体助词“来”[J].大舞台, 2011 (12) .
    [31]乔蕊.阜阳方言语气副词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7.
    [32]魏小红.皖北方言时间表达探微[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18 (3) .
    [33]于芹.临泉方言中指人“子”尾词考察[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5 (2) .
    [34]郭小梅.阜阳市区方言“子”尾词变化及原因探析[J].大舞台, 2012 (2) .
    [35]侯超.汉语词缀的功能与皖北方言的“子”尾[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2 (3) .
    [36]韩金秋.颍上方言的词缀[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8 (8) .
    [37]张德岁.皖北方言表达程度的方式[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6 (5) .
    [38]刘孝杰.安徽颍上方言程度表达方式举例[J].学行堂文史集刊, 2011 (2) .
    [39]李贺园.阜阳方言中形容词程度的表达法[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18 (2) .
    [40]刘杰.皖北方言的动词重叠式“VV的”[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9 (6) .
    [41]胡习之.动将结构与皖北方言[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4 (1) .
    [42]于芹.皖北方言的“很+VP”——兼论“很”的来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12 (2) .
    [43]侯超.皖北方言“非VP (不X) ”的表意特点及隐现规律[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16 (2) .
    [44]朱皋.物性结构与阜阳方言复合名词词义理据[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17 (1) .
    [45]王琴.阜阳方言“可VP”疑问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46]王琴.安徽阜阳方言的发问词及后置词“可”[J].铜陵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8 (1) .
    [47]王琴.安徽阜阳方言的“可VP”反复问句[J].方言, 2008 (2) .
    [48]王琴.阜阳方言“可VP”问句句法特点[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8 (3) .
    [49]王琴.皖北阜阳方言“可VP”问句语义特征[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13 (1) .
    [50]侯超.皖北中原官话“可”类问句的性质及其归属[J].方言, 2015 (4) .
    [51] 张龙.阜阳方言中“给”字的虚化表现[J].汉语史研究中心简报, 2007 (1) .
    [52]于芹.安徽临泉方言中比喻格式“给……啷”[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7 (5) .
    [53]王琴.皖北方言“给”及“给”字被动句研究[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 (2) .
    [54]吴晓红.安徽颍上方言中“搁”字的语法特色[J].皖西学报 (社科版) , 2009 (3) .
    [55]张德岁.皖北方言的“V+搁+N (L) ”[J].语言科学, 2011 (2) .
    [56]王琴.安徽阜阳方言的“个妻子”[J].中国语文, 2010 (2) .
    [57]吴晓红.安徽颍上方言中的平比句[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9 (6) .
    [58]王琴.阜阳方言语法现象举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5 (1) .
    [59]吴晓红.安徽颍上方言语法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60]侯超.皖北中原官话语法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3.
    [61]王婷婷.安徽太和方言专题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
    [62]王越越.安徽西北部五县方言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5.
    [63]胡利华.皖北地区方言与民俗的互动关系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 2014 (6) .
    [64]高群、胡习之.皖北民俗语言概观[M].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8.
    [65]王琴.方言资源保护与语言文化传承——以阜阳方言为例[J]铜陵学院学报, 2016 (3) .
    [66]贡贵训.历史地理因素对皖北方言分区的影响[J].小说评论, 2010 (9) .
    注释
    1 本文所论阜阳方言, 包括阜阳市区方言与所辖临泉、阜南、太和、界首、颍上等五县方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