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科幻 > 科幻影视 >

《信条》:余味不足的智力电影

http://www.newdu.com 2020-09-17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关键词:智力电影 《信条》 诺兰
    
    几经周折,被观众寄予厚望的诺兰新作《信条》终于上映,结果却出人意料,票房远不及国产大片《八佰》。虽然票房不如预期,但话题量不小,各类解读文章层出不穷,俨然形成一场解码狂欢。事实上,这是一部具有诺兰独特作者标识的智力电影——概念有余,但余味不足。
    智力电影:高概念、视觉奇观与严谨叙事
    智力电影是一类考验观众智力、激发观众进行逻辑思考和意识探索的电影。大卫·林奇的《穆兰赫道》、大卫·芬奇的《搏击俱乐部》,以及诺兰的绝大部分电影都可划归此类。不同于两位“大卫”电影中由精神分析产生的观影困惑,诺兰电影带来的智力体验主要依赖于高概念、视觉奇观与严谨叙事。
    高概念是诺兰电影一以贯之且独树一帜的核心标识。诸如《记忆碎片》中的短期失忆症,《致命魔术》中的交流电与替身之谜,《星际穿越》中的时空穿越与超三维空间,《盗梦空间》中的造梦术与重塑梦境,新作《信条》更是将其推向极致,影片融合了逆熵、时间逆流、钳形运动、祖父悖论等诸多高概念。
    这些高概念既与一般物理学中的经典概念相关,又在实际电影创作中发生变化,独具原创性与启发性,绝非是对公认的物理学知识的影视化演绎。譬如,在《回到未来》系列、《终结者》系列等西方科幻电影中,时空穿越早已不是新鲜概念,但《信条》中的时间逆流,却让经典概念陌生化与创新化,让人耳目一新。
    高概念是一种特殊的观念,只有通过恰当的视听语言将其影像化,才能让其大放光芒。纵观诺兰的智力电影,主要通过视觉奇观与严谨叙事完成高概念的影像化。
    一方面,在于让人叹为观止的视觉奇观。观众在《星际穿越》中看到穿越黑洞的奇观,在《盗梦空间》中看到折叠城市的奇观,在《信条》中则看到种种有悖常识的奇观:射出的子弹回到枪支、汽车逆驶、热水变冷、火焰熄灭,以及枪弹射穿的玻璃回到完整无缺、倒塌的楼房恢复到挺拔高耸、正向与逆向的同一人能够在相同空间相遇、通过时间旋转门之人的一切行为如倒带般随时间逆行。这些奇观既是“时间逆行”这一高概念的产物与相伴而生的内容,也是一种独具魅力的有意味的艺术形式,两者既相得益彰,又独成华章。
    另一方面,在于烧脑的严谨叙事。电影是叙事艺术,也与审美息息相关,因此高概念的影像化也在于巧妙与严谨的叙事,切忌论文阐释与道理说教。《信条》的高概念在理论上较为容易理解与接受,但如何化为电影语言则成为一道横亘在创作者与观众间的鸿沟。导演通过悬念设置、复线叙事、色彩区分、造型设计、语言说明等叙事手段,依靠较为严谨的叙事结构、流畅的叙事节奏等共同完成了此任务。
    余味不足:内核缺失、形象苍白与智力游戏
    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有言:电影以余味定输赢。中国传统美学也素来追求“韵味”“回味”,文艺作品理应“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饴”。在此角度,诺兰的电影作品有一定余味,即观众在观影后还会试图通过逻辑推演去理解电影中的高概念与复杂叙事,一旦解码成功便体尝快感。但诺兰电影的余味大多是停留在智力的余味,而非小津与中国传统美学所追求的情感与审美层面的余味。《信条》完全丧失了审美余味,究其原因在于内核缺失与形象苍白,沦为一次高强度但难以打动人心的智力游戏。
    内核是电影这一肉身的魂灵,但《信条》的内核,不管是精神内核还是情感内核都是极度缺乏的。影片之初,原本以为要探讨的是核危机、生态灾难、恐怖主义等,但随着剧情推进,起初的主题都沦为符号,完全与高概念“时间逆行”割裂。最让人哑然失笑的是,毁灭人类的动机最终落脚在一个因身患癌症而心怀怨恨的富豪身上,给人小题大做、头重脚轻之嫌。
    电影中的情感内核也如一潭死水。男女主的情感线太过突兀与平淡,缺乏铺垫与波动;女主凯特与丈夫赛特的爱恨情仇,在平淡无奇的叙事下,反而使凯特的绝望与赛特的变态显得异常浮夸。在“时间逆行”的高概念下,主角在同一空间与不同时间线上的自己相遇,其恐惧、惊慌等情绪本应十分饱满且成为一种情感基调,但电影止于蜻蜓点水,仅有的一点情感也在快速剪辑与动作呈现中荡然无存。另外,诺兰短于人物形象塑造,常常被人诟病为工具符号。《信号》也犯此忌,影片悬置人物塑造,使人物形象苍白,缺乏记忆点。
    实际上,诺兰的《星际穿越》《盗梦空间》是蕴含一定审美余味的,但令人遗憾的是,《信号》缺失了内核设定,悬置了形象塑造。尽管有更高的概念与更大的歌剧院爆炸、飞机爆炸、矿井爆炸等场面,但影片最终还是降格为一场徒有其表的智力游戏。
    诺兰的电影重视概念推演,有如晦涩难懂却仍然具有吸引力的哲学。正因为《信条》是诺兰的一部典型的智力电影,才造成了看不懂、烧脑、二刷、意见领袖解读、故弄玄虚等诸多观众的反馈行为。事实上,电影是一门将情感、审美与思想等蕴含于一定形式中的艺术,强调美学价值与重视情感体验。若诺兰将些许光影倾斜到情感向度、人性呈现、人物塑造等方面上,平衡好智力与情感的关系,或许会达到另外一种高度。
    (作者系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