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尹学芸:乡村词汇是永久的记忆

http://www.newdu.com 2020-07-09 北京晚报 尹学芸 参加讨论

    家乡被一条河流三面环绕,在平原和洼区的交会处,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
    儿时的记忆经常凸显在某一种状态下,似光那样清晰,而又似雾那样模糊。走在村庄里,经常有某一种触动像琴弦一样能发出声响,那是对故去的一些人、一些事、一些场景、一些有形或无形东西的怀念。那种怀念尖锐而又绵厚,带着长长的哨音,亦带着恒久的隐忧和哀伤。那些已然消失的,或正要消失的,或迟早都要消失的词语,其实不单是词语,而是它们涵盖的事物本身,不经意间都在历史长河里湮没了。在虚妄里,我甚至觉得它们应该走入轮回。只是,我们不会看到这种轮回的复生。它像尘埃一样在岁月的经轮里旋转,谁都看不到它的坐标。按照物质不灭定律,它们肯定是存在的,就像我们的先人一样,只不过从物质变成了精神。我们看不到他们,但它们自己能看到自己。
    谁能说,它们不是我们先人的一部分呢?
    于是我萌发了写《慢慢消失的乡村词语》的想法。开始只是三篇、五篇,因为给报纸写专栏的关系,凑七篇都难(报纸每次连续发七篇)。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突然感受到了一种无穷无尽,而这种无穷无尽恰是乡村智慧的赐予。在前后一年多的时间,我走遍了县境内的许多村庄,寻找和触摸那些存在与过往。与数不清的人在曾经的碾道边或水井旁,在田垄上或场院里,交流和探讨那些属于乡村文化范畴的元素和符号。只能说,那是一口愈挖愈清凉甘甜的水井,它甚至有一种魔力,吸引人从一走到十,从十走到百。
    百篇短文即脱胎于此。
    许多章节都是信手拈来,即无需筹划,也不用构思。它就在大脑皮层的某一处沉睡,既有现成的人物,又有现成的故事。可有些遗憾也让人莫可奈何。比如,我写到一种棋艺“看燕子”,写它是因为有故事,好写。可是,乡亲们在田间地头玩的棋艺,许多都比“看燕子”复杂有趣。我稍稍做了些调查,就有二十余种。我不可能把二十余种棋艺都写进文章,除非我想编一本棋谱。再比如“打尜儿”,类似的游戏还有抽冰猴,还有踢蛋儿,还有玩扎枪、叠飞机和拍方宝。可我觉得那个“尜”字有趣,小大小,像个谜面。平时几乎用不着那个字,可一旦把它从文字的瀚海中拣出来,它就成了一段令人愉悦的记忆。
    这,是不是一种神奇呢?
    视觉中国供图
    值得说明的是,当我想做一本书的时候,我把几个章节发到了凯迪论坛“家长里短”板块,既想请网友订正,也顺便征集一下信息线索,好让内容更准确、详实、丰富。那正是玩“BBS”疯狂的年代,我初涉网络,便遇到了对的一群人。他们对文化上的事情热心,亦乐于助人,而且不乏有识之士和功成名就的人。因为身披马甲,他们便只有一个统一的名字:网友。一些字词需要确认,一些词性需要探讨,一些表述需要丰富,包括南方和北方的差异,现代和传统在理念上的不同,社会发展变迁中的变化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等,都各有见教和说法。有时一觉醒来,会起来百层高楼,让人叹为观止。那可真是一个朝气、祥和、自由、学术的时代,网友们为成就这本书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工作。很多人自此成了生活中的朋友,直到现在也是。几年前哈尔滨有个网友去世了,我写了长诗悼念他。我从没见过他的面,但感觉中,他就像邻家弟弟一样值得怀念。反复成立微信群,每每都有人先拉他进来,就像他仍活着一样。
    至今也怀念那些走村串户的日子。从大洼深处,到深山中的小村,发现总在不经意间,在彼此漫天海聊的时候,在灰尘和蛛网密布的仓储间。你会发现,憋在书斋与在广阔天地里行走会有多么不同,那些点亮记忆的片刻,像深夜中的烛光一样温暖而美好。
    最早评论这组系列稿件的是《吉林日报》的一位评论家。我借去长春度假的机会拜会了他。在小酒馆里,老先生谆谆告诫我,一定要把这个工程做下去,直到完满为止。未来你会发现,这比你写小说有意义。我听了他的话,回来坚持了一段,还是放弃了。写什么不写什么,有时真由不得自己。很多事情不是你想做就能做,而是冥冥之中有股力量推着你。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
    家乡的方言中,许多口语化的东西是不能用文字准确描述的。有时候,甚至连找代用字都很难。因为那些读音,汉语拼音根本没法注释,且不囊括于四个声调之中。遇到这种情况,翻康熙字典都没用,我只能找音或意相近的汉字贴一贴,实在贴不上去,就只能忍痛割爱。这种时候才真是痛心啊。而有些方言大概使用地域辽阔,侥幸被收进了新华字典,这让我有他乡遇故知的喜悦。
    这一组稿子的背景,大都取材于冀东这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从语系来讲,与唐山和北京方言靠近,山东或山西的也有类似的表述。我想,这可能与人类迁徙的图谱相关,语言像河流一样会流动。它们依附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自顾繁茂,也自顾凋零。
    如果把这归结于乡村文化的话,那么这就是一座矿藏,不单宝贵,而且渗透着智慧和聪明。我很侥幸找到了它,并把它开发出来,便成了永久的记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