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魏齐之际文士交游新论

http://www.newdu.com 2020-06-10 《文学遗产:中文版》2 庄芸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东魏邺城形成了一个文士交游圈,史称“邺下言风流者”,可视之为邺下风流。其成员皆出自北魏洛阳时代的文化高门,延续着旧有的权贵网络。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邺下新贵文士交游圈。邢劭、魏收分别属于这两个不同的交游圈,史称邢劭、魏收“各有朋党”,正是这种文坛分野的体现。从洛下到邺下,北魏的历史遗产仍然深刻影响着士族群体及个人的命运。
    关 键 词:北朝文学/温子昇/邢劭/魏收
    作者简介:庄芸,女,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发表过论文《<二雅>所反映的宣王时代与汉代“宣王中兴”说探析》。
     
    魏齐之际有一个文士交游群体,史称“邺下言风流者”,此说见于《北史》卷四三《李谐传》:
    是时邺下言风流者,以谐及陇西李神儁、范阳卢元明、北海王元景、弘农杨遵彦、清河崔瞻为首。①
    为研究方便,本文姑且将此群体称为邺下风流②。另《北齐书》卷四二《卢昌衡传》的一则记载,亦可与此说互相印证:
    天保中,尚书王昕以雅谈获罪,诸弟尚守而不坠,自兹以后,此道顿微。昌衡与顿丘李若、彭城刘泰珉、河南陆彦师、陇西辛德源、太原王修并为后进风流之士。③
    案,王昕字元景,以字行。“雅谈”正是“风流”的表征之一。卢昌衡诸人是“后进风流之士”,“后进”显然是相对于王元景诸人而言的。
    众所周知,以高欢为首的北镇勋贵掌握着东魏的最高权力,“于时鲜卑共轻中华朝士”(《北齐书》卷二一《高昂传》,第1册,第295页)④。可是,就在自洛阳徙都邺城的短短两年内,在邺下形成了一个以文士为核心、标榜“风流”的交游圈,却罕有学者于此措意。
    一、从洛下交游到邺下风流
    《北史》卷四三《李谐传》“是时邺下言风流者”,指东魏天平三年(536)选使聘梁之时。引文下文云:“初通梁国,妙简行人,〔李〕神儁位已高,故〔李〕谐等五人继踵,而〔杨〕遵彦遇疾道还,竟不行。既南北通好,务以俊乂相矜,衔命接客,必尽一时之选,无才地者不得与焉。”(《北史》卷四三《李谐传》,第5册,第1604页)其上下文展现出这样的逻辑,即邺下风流是使臣的“一时之选”,不论是衔命出使,还是接对来使,其举止言谈关系朝廷颜面,唯有才地兼美者堪当重任。
    天平四年(537),李谐、卢元明使梁。兴和元年(539),王元景、魏收使梁。“〔王〕昕风流文辩,〔魏〕收辞藻富逸,梁主及其群臣咸加敬异”,梁武帝称之为“卢、李命世,王、魏中兴”(《北史》卷五六《魏收传》,第7册,第2027页)。此四人中,卢元明、李谐、王元景皆为邺下风流人物,舆论所谓“一时之选”,诚不诬也。
    换言之,邺下风流人物之所以被视为使臣的“一时之选”,正因为他们出身高门、容止可法、才学过人⑤。而史家特别指出的“无才地者不得与焉”,逐一检视聘梁使臣,事实并非如此,如李业兴出身孤寒,宇文忠之亦非高门;以此衡量邺下风流成员,却无一例外。
    邺下风流人物才地兼美,其中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尤以高门自许。如卢元明“好以世地自矜”⑥,崔(崔瞻之父):“每以籍地自矜,谓卢元明曰:‘天下盛门,唯我与尔,博崔、赵李,何事者哉!”’(《北齐书》卷二三《崔传》,第1册,第334页)⑦
    而所谓“风流”,在魏齐之际的史传书写中,常用于描述高门士族的外在风采、容止,往往与文才、博学并列,如“风流闲润,博学有文辩”“方雅好学,风流规检”等等。这连带着使才学也成为“风流”人物的必备条件。邺下风流人物出身洛下清贵家族,他们的交游圈又都是一时名望,只有他们才最有条件也最用心于风仪容止的修饰、文才博学的培养。这和家世门第一同构成了超拔于平凡之辈的资本。换言之,所谓“风流”,标榜的是家世与才学,展现的是高门子弟所特有的风仪容止,史书有时称他们“以才地自矜”,其实与标榜“风流”互为表里。所以,门阀虽高而才学不足者如荥阳郑伯猷,或才学甚美而身卑门微者如济阴温子昇,皆不得预称“风流”。
    北魏孝文帝锐意汉化,纳陇西李冲之女为夫人,纳清河崔宗伯、范阳卢敏、荥阳郑胤伯、太原王琼四人之女为嫔,并将崔、卢、郑、王的相应房支定为“四姓”,成为汉人士族的最高门阀⑧。在孝文帝的主导下,元魏宗室与上述五家联姻,成为洛阳朝廷的核心,而其他家族的一些房支也逐渐向这几大家族靠拢,与之联姻,如弘农杨播兄弟、顿丘李方叔一支、青齐土民等等,成为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⑨。这一群体,我们不妨称之为“核心派”。而以赵郡李氏、博陵崔氏为主,包括巨鹿魏氏、广平宋氏等家族,门第逊于上述几家,我们不妨称之为“边缘派”。以赵郡李氏、博陵崔氏人物为主,形成了邺下新贵交游圈,此留待第三节详论。洛阳时代核心派与边缘派的分野,大体也是邺下风流与邺下新贵的分野。邺下风流的两代人物,全部出自洛下核心派家族。其中陇西李神儁、顿丘李谐、范阳卢元明、清河崔瞻皆出自外戚家族,在孝庄帝朝,李神儁更是以帝舅的身份掌铨选,为一代“人物宗主”。
    范阳卢元明,父卢昶,从父卢渊、卢敏。范阳卢氏是汉末魏晋以来华夏旧族。孝文帝之时,“〔李〕冲重〔卢〕渊门风,而渊祗冲才官,故结为婚姻,往来亲密,至于渊荷高祖意遇,颇亦由冲”(《魏书》卷四七《卢渊传》,第3册,第1050页)。孝文帝纳卢敏之女为嫔,卢渊之子卢道裕、卢道虔皆尚公主。卢元明“涉历群书,兼有文义,风彩闲润,进退可观”,中山王熙赏其有魏晋名士之风神,又特为孝庄帝朝尚书令、临淮王彧所钦重(《魏书》卷四七《卢元明传》,第3册,第1060、1061页)。卢昌衡为卢元明从侄,父卢道虔,母济南公主为孝文帝之女。卢昌衡“沉靖有才识,风神澹雅,容止可法,博涉经史,工草行书”(《北史》卷三○《卢昌衡传》,第4册,第1078页),从弟卢思道“聪爽俊辩,通侻不羁”,“才学兼著”,“宗中称英妙,昌衡与之俱被推重”,时称“卢家千里,释奴、龙子”⑩。释奴、龙子分别为卢思道、卢昌衡小字。又卢昌衡从兄弟卢怀仁,“涉学有文辞”,“与琅邪王衍、陇西李寿之情好相得”(《北齐书》卷四二《卢怀仁传》,第2册,第556页)。卢渊兄弟入“四姓”,联姻皇室,成为洛下朝廷显贵大族,人才辈出。卢元明从兄弟一辈的卢道将、卢道裕、卢道侃、卢义僖,卢昌衡从兄弟、从祖兄弟一辈的卢怀仁、卢正通等人,多有才学,在洛下皆仕历清华,在邺下亦能葆有其家族风仪。
    清河崔,五世祖崔逞为道武帝朝名臣,祖崔宗伯,父崔休。孝文帝纳崔宗伯之女为嫔,崔宗伯一支得入“四姓”。崔“状貌伟丽,善于容止,少有名望”,“历览群书,兼有词藻”(《北齐书》卷二三《崔传》,第1册,第333、335页),南北初将通和,“朝议将以崔为〔聘梁〕使主”(《北史》卷四三《李谐传》,第5册,第1604页)。崔子崔瞻“聪明强学,有文情,善容止,神采嶷然”,“才学风流为后来之秀”,李神儁誉之为“后生第一”,卢思道称“举世重其风流”(《北齐书》卷二三《崔瞻传》,第1册,第335、336页;又《北史》卷二四《崔瞻传》,第3册,第874页)。
    顿丘李谐“风流闲润,博学有文辩,当时才俊,咸相钦赏”(《魏书》卷六五《李谐传》,第4册,第1456页)。其弟李邕“幼而俊爽,有逸才”,“俊秀才藻之美,为时所称”(《魏书》卷六五《李邕传》,第4册,第1461页),亦称美于洛下。李谐之父李平,为北魏文成帝李元皇后之兄子。北魏献文帝朝,顿丘李氏凭借帝舅的身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孝文帝迁洛,又重用李元皇后之侄李崇、李平。顿丘李氏与元魏宗室及“四姓”家族联姻,迅速成为洛阳朝廷核心家族。李谐兄弟出身如此,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后进”李若为李谐之子,史称其“聪敏,颇传家业,风采词令,有声邺下”(《北史》卷四三《李若传》,第5册,第1606页)。李若之兄李岳、李庶、李蔚,“昆季并尚风流,长裾广袖,从容甚美”(《北史》卷四三《李蔚传》,第5册,第1605、1606页)。李庶更是“方雅好学,风流规检,甚有家风”,“以清辩知名,常摄宾司,接对梁客,梁客徐陵深叹美焉”(《北齐书》卷三五《李庶传》,第2册,第468页;又《北史》卷四三《李庶传》,第5册,第1605页)。又李若从兄李构,为李崇之孙,亦“早有名誉,历官清显,常以雅道自居,甚为名流所重”(《北史》卷四三《李构传》,第5册,第1603页)。可见,迁邺之后,顿丘李氏家业尚能传承,容止风流亦能葆有。
    在邺下文坛,清河崔瞻、顿丘李若两家子弟声名齐等,常并为时人所称。《颜氏家训》记北朝士大夫音辞之美大多不如南朝,“至邺以来,唯见崔子约、崔瞻叔侄,李祖仁、李蔚兄弟,颇事言词,少为切正”(案,李若之兄李岳,字祖仁)(11)。崔子约为崔休幼子,曾与其侄崔瞻寄居佛寺,“仪望俱华,俨然相映,诸沙门窃窥之,以为二天人也”(《北史》卷二四《崔子约传》,第3册,第879页)。音辞之美为容止风流的一部分,崔瞻叔侄、李蔚兄弟超拔于邺下文士,可见两家子弟用心于此。崔瞻、李蔚又皆曾使陈,为江南所重(12)。崔瞻从弟崔儦:“少与范阳卢思道、陇西辛德源同志友善”,“每以读书为务,负恃才地,忽略世人”,“大署其户曰:‘不读五千卷书者,无得入此室。’”崔儦“与顿丘李若俱见称重,时人为之语曰:‘京师灼灼,崔儦、李若。’”(《隋书》卷七六《崔儦传》,第6册,第1733页)
    陇西李神儁,父李佐为李冲之兄。早在北魏宣武、孝明帝两朝,李神儁已是洛下文坛的新星,参与各类由宗王主导的文人雅集(13),与族兄李琰之并称“一时名士”(《魏书》卷五二《段承根传》,第4册,第1159页)。孝庄帝朝,李神儁得任中书监兼吏部尚书,与他在洛阳朝廷核心派中的位置有关。北魏孝文帝纳“四姓”女为嫔,又为诸弟聘“四姓”女为妃。彭城王勰取李冲之女,孝庄帝元子攸为其嫡子,而“献文六王是宗室近属的核心,陇西李氏是‘四姓’集团的核心,因而彭城王勰嫡子在政治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这是孝庄帝得以被拥立的深层原因(《再论世家大族与北魏政治》)。孝庄帝立,“以神儁外戚之望”,用为吏部尚书。李神儁“意尚风流,情在推引人物”“朝廷旧章及人伦氏族,多所谙记”,“凡所交游,皆一时名士”,“汲引后生,为其光价,四方才子,咸宗附之”(《魏书》卷三九《李神儁传》,第3册,第896、897页)。“庄帝虽受制权臣,而勤政事”,“选司多滥,与吏部尚书李神儁议正纲纪”(《北史》卷四八《尔朱荣传》,第6册,第1757页),可见李神儁汲引士族人物,背后是孝庄帝的支持,目的自然是扩大势力,以抗衡尔朱氏。而魏收作《魏书》,站在尔朱氏的立场,称李神儁用人“不能守正奉公”,“自树亲党”(《魏书》卷三九《李神儁传》,第3册,第896页),也从侧面反映了孝庄帝、李神儁着力培养自己的势力。高欢取代尔朱氏之后,立孝武帝元修。元修亦是孝文帝之孙,父为广平王怀。据《李挺墓志》(案,李挺字神儁,以字行),李神儁曾任孝武帝朝尚书左仆射(14),《魏书》《北史》均失载。在孝庄、孝武两朝,为李神儁所汲引的有范阳卢元明、北海王元景、河间邢子才、邢子明等诸多士族人物,而李神儁也以其“推引人物”的作用,被誉为“人物宗主”(15)。孝武帝、高欢关系破裂,孝武帝西奔入关,高欢另立孝静帝元善见,迁都邺城,李神儁先被外放,后人为侍中,随后卒于兴和三年(541)(16)。邺下几年,李神儁再也不能发挥汲引士子的作用,只剩下一点“意尚风流”的向心力,还吸引着从洛阳迁来的士族们。
    以元魏宗室与陇西李氏为主导的家族网络,婚姻重沓,并以婚姻为纽带,形成了一个文士交游圈。从洛下到邺下,上述陇西李氏、范阳卢氏、顿丘李氏、清河崔氏子弟仍然是这一交游圈的核心,而弘农杨播一支、北海王宪一支、河南陆定国一支、陇西辛绍先一支原本便是洛下核心家族网络的重要姻亲,出自这几家的杨愔、王元景、陆彦师、辛德源也仍然参与、维持着这一家族交游圈(17)。
    邺下风流的文士交游圈,深深地植根于北魏洛阳时代。洛下权贵家族对于文坛、政治资源的控制,是这一交游圈的根基;而他们以联姻、交游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家族网络,则是这一交游圈的脉络。在魏齐之际的政治剧变中,由于家族联姻、交游的相对稳定,同时基于相近的政治立场,他们维持着这一文士交游圈,尽管迁邺以后,这一交游圈所能支配的政治资源已非常有限。换言之,邺下风流是洛下文士交游的一种延续,由政治生态的急遽变革催生,而表现为一个文坛现象。他们标榜“风流”,并非一种纯粹的文学追求,而是一个群体之内的身份认同,同时对外宣称着自己仍然是不可忽视的一支势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