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进入历史变革时期的新路径——品读《易代:侯岐曾和他的亲友们》

http://www.newdu.com 2020-06-10 国学网 杜广学 参加讨论

    《侯岐曾日记》只是记载了近一年半的简短日记,其内容是侯岐曾及其家族在明清易代之际的悲惨遭遇,300年来少有人问津。但经周绚隆先生孜孜矻矻、十年一剑的深入研究,还原出《侯岐曾日记》所包含的重要的历史事实,彰显出其所内蕴的非凡的学术价值,从而使其成为易代时期的一个历史标本。
    品读《易代:侯岐曾和他的亲友们》(以下简称《易代》),仿佛是观看由摄像机录下的一幕幕鲜活的镜头,再现了历史大变局中“小人物”的人生遭际和价值选择,补充了历史细节,丰富了历史进程,同时,也为我们进入历史变革时期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
        私人文献之准确索解
    作为私人文献的日记,因其具有私人性,多书写日常生活,故索解较为困难。具体到《侯岐曾日记》,索解起来似乎更是难上加难。一是侯岐曾对许多事的记述只是点到为止,对家人、仆人及朋友的称呼屡有变化,有些地方政策亦是难以理解;二是侯氏家族文献散失严重,又因侯氏在清初的特殊身份,使同时代人在著作中也不敢多所提及;三是相关文献依据传闻较多,舛误不少。这些困难,作者在《前言》中有所说明。《侯岐曾日记》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索解的困难、研究的不易。
    也因如此,作者最初的计划是做《侯岐曾日记笺证》,原因是《侯岐曾日记》的整理稿只是加了标点,而对其中所涉人事及其关系并没有做任何说明,致使读来晦暗难明。“笺证”这种著述体例,要求注明文中所涉人物、事件及个别典故,这需要一事一考的实证功夫。顾炎武早已有言:“注古典易,注今典难。”要对《侯岐曾日记》中所涉当时的人与事(即“今典”)笺注清晰准确,又谈何容易!
    作者说:“为了完全读懂它,我前后花费了不少精力。”(《易代》第8页)究竟花了多少精力,局外人难以确知,但经由《易代》一书对史料的搜集与辨析,仍可窥探其所下功夫之深、索解之精。作者所搜集并利用的史料,就形式而言,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是方志,由县志、镇志,甚至到村志,如书中多次运用康熙《紫隄村小志》中的材料来挖掘历史细节、考订相关史实;二是家谱,如运用稀见的《疁城龚氏族谱》来研究侯岐曾三女儿侯蓁宜的生平经历;三是广泛旁及其他各种别集、总集、野史、笔记等,这样的例子在书中比比皆是。
    作者将这些处于零散、秘藏等状态的史料事无巨细地搜罗起来,努力去盘活其中的史实线索,对其中的人与事及其关系作出剥茧抽丝式的梳理与廓清。单说考出人物本来姓名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就绝非易事。据笔者统计,在《易代》第一篇《孤臣碧血遗民泪——读〈侯岐曾日记〉》中,用括号的形式注明人物姓名及人物关系就有近50处,而且所涉人物多为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物,使这些尘封的人物得以名姓俱全,具有了当场性。如“朱俊携文侯(按,侯鼎旸字,为侯孔鹤子)书至”(《易代》第13页)、“适陶蝉(按,为顾氏仆)”(《易代》第31页)“智含同再生(姚妫俞法号)、妙指(龚宛琼法号)来”(《易代》第49页)等。在此基础上,深挖了很多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交往及一些事件的来龙去脉。
    作者对于史料,时刻保有辨析的意识与眼光,对史料的真伪不断地进行推敲与审视,所以在《易代》一书中经常会看到对史料辨析的成果。如第86页:“夏淑吉字美南,号荆隐,为夏允彝长女。慧而有勇,善诗文,《夏完淳集》中有赠诗多种。剃度后初名净云,后改神一,号龙隐(《国朝闺秀诗柳絮集》云其著有《龙隐遗稿》,却误将夏淑吉、夏龙隐当成了两个人。此或沿袭了陈维崧《妇人集》之误)。”这里指出了《国朝闺秀诗柳絮集》的舛误之处,并做了史源学意义上的追索。
    经过数年的反复阅读,不断爬梳,作者终于理清了《侯岐曾日记》中的人物关系,读懂了侯岐曾及其亲友,更透过这个日记还原了一段尘封的历史。作者为深度还原、准确解读《侯岐曾日记》而用力之深与历时之久,令人动容!
    历史细节之鲜活呈现
    作为私人文献的日记,一般都记录着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其个人事迹,多可从中考见。当其个人事迹成为历史的大结构和大进程的一部分时,此个人事迹便成为历史时空中的生动细节。宏大的历史叙事只关注重大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而对历史细节则甚少留意。但私人文献则不一样,通过对私人文献的全面解读,可以挖掘出很多历史细节。对此,作者有着明确的认知:“当事人的个人记述对于补充历史的细节,还原历史现场,弥补正史记载的不足,就显得弥足珍贵。”(《易代》第2页)。在本书第一篇《孤臣碧血遗民泪——读〈侯岐曾日记〉》中,作者就挖掘了诸多历史细节,并得以鲜活呈现。
    《孤臣碧血遗民泪》主要梳理并展现了《侯岐曾日记》记录的易代之际对当事人造成较大冲击的四方面事件:一是亲人丧亡,二是官府反复盘剥,三是对光复消息久盼不至,四是局势变化对家庭亲情和社会环境的冲击。作者对这些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详推细究,条分缕析。在此以第二方面的事件为例。这部分主要写侯岐曾全力应对官方对侯家籍没家产和追缴租税的处罚。侯岐曾的应对之策是“分别行贿督抚和县令,同时打点一些重要的胥吏,希望借助他们之手把处罚尽量减轻。”但事与愿违,非但未达到目的,反而给自己带来了无穷的麻烦,最终也没有免于被籍没的厄运。不断的打点很快使资金出现了紧迫,于是侯家一是开始借钱,二是不断卖地。除了主动的行贿,还有来自各方赤裸裸的敲诈和需索。尽管侯氏费尽周折,籍没仍未能幸免,按官方要求,要先报田产,再报房产。为了给全家未来留点生路,侯岐曾便设法瞒报和藏匿一些田产和房屋,同时也试着讨价还价。进退维谷之际,他只能一面继续分头打点,一面托人说情。侯岐曾的努力使局面出现了两次转机,但紧接着“批详有异”,督抚又严加追逼。为解燃眉,只能设法求其缓租。吁求过程,多浪费金钱,效果不佳,侯岐曾决定交租,唯一希望是在租额中抵扣粮银,但也未能如愿。在此情形下,夏完淳代其向李雯求情,租事暂时停征。侯岐曾还曾向钱谦益求助。但官府的态度总是反复变化,顺治四年正月,局势总算明确,证明从前的努力已尽付流水。作者对这个事件循环往复的经过和极度复杂的面向梳理得非常细致、清晰。这才是真实的、鲜活的、复杂的历史!
    《侯岐曾日记》除了记录作者个人经历外,还涉及了侯岐曾亲友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作者以之为线索,进行专题研究,陆续写成了《易代》一书中的另外七篇:《谁不誓捐躯 杀身良不易——士人的生死选择》《彩云散后空凭吊——闺阁膺世变》《王谢雕梁事已非——膏粱悲飘蓬》《避秦无计矢报仇——烈士夏完淳》《此生只合老书帏——塾师陆元辅》《失侣青春首似蓬——寂寞夏淑吉》《义仆与恶仆》。在这些篇章中,作者为我们挖掘出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如陈子龙被捕前最后的逃亡经过、夏完淳生命最后时期的诸多史实。这些都为历史提供了重要见证,丰富了宏观历史的内容。
    近年来,中国史学界不少学者开始担心史学研究的“碎片化”问题,即越来越多的研究过于注重细节,忽视整体。对此,作者自觉地在写作中注意历史整体背景的考察,努力使研究对象在整个历史架构中或进程中找到合适的位置与价值。如日记中两处写到“鬻参”之事,作者便考察了清廷在江南鬻参的前因后果,并评述道:“《侯岐曾日记》从当事人的角度为此提供了新的佐证,而且还揭穿了洪承畴所谓皇上‘爱恤民生’,不准‘摊派科敛’的谎言。”(《易代》第55页)再如,夏完淳为使侯氏免遭籍没,给李雯写了一篇情文并茂的《与李舒章求宽侯氏书》。作者用《侯岐曾日记》中的相关记载清晰地还原了当日的写作背景和事情经过,这对准确理解这封书信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在这里均挖掘出了历史细节的价值,从而做到了细微的研究是对宏观历史的局部的补充和细化,从而消解了“碎片化”的诟病。
        心灵世界之深度描述
    《易代》一书所用的文献资料主要是日记、私人书信、回忆录和诗文作品。这些材料的性质不但有利于呈现历史鲜活的细节,还有利于深度描述人物的心灵世界。将人物心态从尘封的历史中提炼并描述出来,历史才会恢复其鲜活真实的面貌。这一点,也正是《易代》一书的重点所在。
    细味《易代》一书,我们处处能感受到研究对象心潮的起伏、情感的脉动,比如写陆元辅,面临生死抉择时,既不诎身贬节以求苟免,也不轻弃生命;救孤时,慨然允诺;客居京华、栖身豪门时,内心充满了复杂的矛盾与不安。再如写夏淑吉,丈夫玄洵发病时,焦虑、恐惧;丈夫逝后,无尽悲哀;亲人惨烈死亡后,内心灰暗、精神孤寂;侯家需要她时,又挺身而出收拾残局,等等。这源于作者深入地剖析了研究对象在不同阶段、不同心境和不同场合下,他们各自所展现出来的心理差异及独特体貌。
    在这些心灵世界的描述中,最典型的是《谁不誓捐躯 杀身良不易——士人的生死选择》一篇。在这篇中,作者写出了很多士人内心的复杂,如写侯峒曾、黄淳耀并没打算死而终死,陈子龙被捕前的紧张、焦虑与悔意,李雯等人的尴尬与愧疚,让我们切实地感受到了“历史的吊诡和命运的不可捉摸”(《易代》第59页)。在准确描述心灵世界的同时,作者还探讨了原因。如在指出夏完淳内心的“彷徨”时,作者说:“但是,面对清朝强大的军事力量,眼看着各路义军先后失败,他对报仇成功又实在没有多少信心。屈辱地活着,意难忍受;轻易效死,心又不甘。这正是他彷徨的原因。”(《易代》第57页)再如,对侯氏家族姻戚多忠烈,死难之惨,世所罕见,并挖掘了其背后的原因,认为“它与儒学在嘉定的独特发展和侯氏家族的忠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易代》第67页)这样的研究是把现象描述与理性思辨紧密地结合起来了,是一种深度的“描述”。
    当然,作者深度描述当时人物的心灵世界是最为重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不动声色,相反作者经常适时地在行文中加以议论和抒情,与前面的叙事水乳交融。如“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取舍之际,各人的考虑永远是不同的。太平年代的人,永远无法体会乱世人的心情。但我们必须要明白,承平之世写道德文章易,危难之际行杀身成仁难。这是读书人最易忽略的问题。时势既能造英雄,有时也会成为人性的镜子,照出人类的复杂和一些人的尴尬。”(《易代》第80页)再如,“历史的舞台虽然已经变换了背景,但生命的光华却永不褪色,我们应该记住她曾经青春曼妙、光彩照人,曾经德才兼备、勇而有谋,也曾经守节抚孤、志坚情柔。”(《易代》第180页)在这里,作者直接发声,或议论,或抒情,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品读这样的文字,不仅让读者触摸到了过去真实的历史,同时也使读者得到了认识的提高、情感的熏陶与精神的升华。
    上述研究对历史细节的勾稽考证和鲜活展现,对人物心灵世界的深度描述,并有意照应宏观历史,的确符合微观史学的研究进路及理论旨趣。不过,作者最初的研究和微观史学并无关联,只不过是在深入探研的过程中,突然想到微观史学这个概念,“觉得可以用它给自己的研究和写作进行定性”(《易代》第5页)。
    明清易代之际的各方面研究,早已成为学界热点,成果颇多。能不能从已有的研究范式中突围,是所有有识之士的追求。赵园先生曾综述过进入社会变革时期的策略,如王汎森的“去熟悉化”、沟口雄三的“进入历史时的无意图状态”以及自己的更具体的策略,等等。(《危机时刻的思想与言说——探寻进入社会变革时期的路径》)而周绚隆先生以私人文献为主要资料,以微观史学为视角,注重对私人文献的准确索解、历史细节的鲜活呈现、心灵世界的深度描述,从而还原出一幅幅更加立体、更加丰富、更加复杂的具有意义的历史图景,可谓是进入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路径,值得好好总结并发扬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