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现实主义的“真”“情”“实”“意”——简论现实主义创作的四个关键词

http://www.newdu.com 2020-03-24 文艺报 丁晓平 参加讨论

    新时代来了,新时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新时代来了,作家做好准备了吗?新时代来了,作家如何有所作为?无论是作为作家,还是作为文学编辑,我一直在问自己这三个问题,一直在思考这三个问题。我想,只有先回答好第三个问题,前面两个问题就好回答了。因此,如果单纯从文学创作角度来说,我的回答是:“这是一个非虚构时代。”
    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的文学创作,能不能承担“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有没有足够的能力来理解和诠释世界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重大转变?对重大问题和主要矛盾的失语和无力,是当代中国文学面临的最大挑战。
    中外文学史证明,现实主义始终是文学创作的主潮。而现实题材的创作更需要以现实主义的方法来表达、呈现、塑造。在这个“非虚构时代”,如何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创作出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呢?笔者认为当代文学的现实题材创作有必要在“真”“情”“实”“意”这四个字上下功夫。
    关键词之一:真
    走出个体,围绕整体,照顾总体
    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历来的现实主义理论,无不把真实性视为现实主义文学最根本的特性。然而问题在于,什么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真实性?无论是巴尔扎克还是恩格斯,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细节描写的真实性,这应当是不言而喻的。但仅限于此,显然不够。恩格斯还特别强调,真实地描写现实关系,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真实地把握和描写推动现实生活发展的历史潮流。这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文学之所以高于生活,高就高在如何实现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如何统一?那就是作家不能只把文学所要表达的生活当成生活,而身处这样一个“非虚构时代”,作家生活真实的本身就已经是历史的一部分,更何况我们追求的文学真实。也就是说文学之所以高于生活,就是因为文学把生活变成了历史,实现了文与史的统一。至于作家统一得行不行、好不好,这是由作家的立场、态度、素养、能力所决定的,最直接的因素还是作家如何运用想象力的问题。在我看来,想象力需要哲学的滋养,或者说它是一种哲学思维。无论是非虚构文体还是虚构文体,想象力都是作家创作的基本功,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是它的基本武器。具体运用时,就是要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想事情,用辩证法来分析和判断。文学离不开想象力。但想象力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现实之上、源于生活之中、根在真实之理,它是符合并遵循现实和历史的逻辑、生活和文艺创作规律的一种创造力,不是胡思乱想的移花接木,也不是奇思妙想的玄幻猎奇。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宗”就是客观规律和历史逻辑。因此,艺术的真实是在对生活的真实进行总结、提炼、升华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力而作出的典型化的重塑和创造。
    与20世纪的作家作品相比,当下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多元、多样的新面貌,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们这一代作家,处于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战争,也没有经历过贫穷饥饿,衣食无忧,很少有人真正体会到或思考过“中国梦”这场伟大斗争的艰巨性、挑战性、风险性,因此作品显然淡薄了革命性、战斗性、思想性。这是真实而逼真的现实,文学批评界已经直言不讳地对当下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和诗歌创作呈现的下坡、下滑,甚至对文艺理论界也都提出了批评,这种理性的、不带情绪化的批评,是一种危机意识,也是客观的、清醒的。
    对当下文学创作,我反对一味“唱衰论”,也反对“叫好论”,我坚持“客观论”。何谓客观?那就是我们要有“问题意识”,要在发现问题之后,共同找到化解问题的方法和钥匙,从而解决问题。客观要求我们必须求真务实。因此,无论是作家还是批评家,都应该走出个体,克服自身的局限性,善于围绕整体思考问题,照顾全局,成就总体。
    当下文艺创作的确出现了问题,有困境,有困难,有困惑,反映到个体上的问题“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但反映到实际和实践中,总体来看表现在“短、平、快”三个字上。短:作家的目光短视,流于眼前光鲜;平:作家的思想肤浅,流于生活表层;快:作家的创新弱化,流于平面复制。如何克服这些带有普遍性和整体性的问题?我建议,作家千万不要当“坐家”,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作家不能坐在家里依赖看西方所谓经典小说来写作,不能坐在家里依赖看西方的电影来写作,不能坐在家里依赖看电视新闻来写作,不能坐在家里依赖看手机头条和朋友圈来写作,不能坐在家里凭借自己空虚的移花接木式的胡编乱造来写作。
    作家是劳动者。文学创作是有痛有苦的劳动,是苦力活。深入生活追求真理,就需要付出汗水、泪水和血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正是从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来论述现实主义的精神实质的。
    关键词之二:情
    克服小我,走向大我,进入无我
    文学创作是需要激情的创造性劳动。激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热爱。激情之爱是受难之爱、深沉之爱。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作家在创作中就应该怀抱这种深沉的爱,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成为优秀的作家。
    当代文学创作和阅读的经验表明,无论是非虚构写作还是虚构写作,已经出现了一个特别严重的倾向,那就是个体的历史越来越清晰,整体的历史却越来越混沌。如何处理好虚构和非虚构的关系,成为关键问题。非虚构写作的确给文学创作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和丰富的灵感,但是很多个人主义写作成了个人隐私、心灵隐秘、喃喃自语、自说自话的平台,甚至掺杂大量的虚构编造,败坏了非虚构的名声。更重要的是,一些作家凭有限的个人主观经验和先入为主的臆断,网红式地哗众取宠把自己打扮成先知先觉者,试图去引领整个时代或介入历史,越来越因失去界限而触碰底线,背离了非虚构的初衷和初心,让文学丧失了公信力,从而失去了总体性。
    文学创作是作家个体的劳动,也是充满个性的事业。因为个性才与众不同,才呈现文学艺术的魅力和创造性。这项个体的劳动,自然受制于作家个人的知识、经验、立场和能力,受制于作家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个人的个性化创造性劳动,能不能克服唯我独尊的自我感觉良好、克服盲人摸象的孤芳自赏,从而走向大我、进入无我的境界,这是当代作家需要跨越的一个关键的心理和伦理的门槛。
    如何才能跨越这个门槛?关键在于作家心中是否真有深沉之爱。作家需要以全局的视野、大局的胸怀,把自我置于人民群众之中,置于现实之中,置于事实之中,置于人类历史发展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之中,才能克服小我,走向大我。有了大我的情怀,小我才能找到自己在人与人、人与世界中的位置,才能在人群中看见自己,在世界中发现自我的秘密、关系和道理,从而进入一种无我的境界。当然,无我不是没有“我”,也不是失去自己,而是抛弃小我,扬弃自我,进入无我,是重新发现“我”。只有这样,作家通过文艺创造性劳动,在激情的鞭策下重新发现“我”与我、“我”与他人、“我”与世界的关系,抛弃小我情调、私人经验,以宏大叙事的情怀构建文学艺术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