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2019年度文学关键词

http://www.newdu.com 2020-01-22 文艺报 newdu 参加讨论

    张柠:今天,我们以关键词的形式为2019年的中国当代文学做一个年度总结,以此展现这一年的文学发展和文学创作情况,侧重于发现重要的文学现象、新的文学动态以及正在孕育和发展中的文学形式。
    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是“新中国文学70年”。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回顾和梳理新中国文学70年的发展成就及其经验,是这一年文学界的大事。在这个话题中,我们着重打开历史的多解性,从历史中重新找到一种可阐释的脉络,站在当代的问题丛中去回望历史,这是一个有效的总结方法。第二是“现实主义问题”。在2019年的文学作品中,不管是老作家还是中青年作家,都具备一定程度的现实主义意识。19世纪的现实主义其实是理想主义,建立在“资本主义总体神话”基础上,这也是19世纪标准现实主义的大限。今天的现实主义有从宏大神话回到技术层面的倾向。而我一直在强调作为一种理想和信念的现实主义,以及关注“实然世界”又指向“应然世界”的现实主义。第三是“青年写作问题”。近年来,以“80后”“90后”等为代表的新一代青年作家备受文学界和读者的关注。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涌现出的那一批“青年作家”相比,今天的新一代青年中有没有出现标志性作家的可能?这也是近年来大家共同关注和倍感焦虑的问题。第四是“科幻文学和类型文学”。最近几年间,科幻逐渐成为声势浩大的文学热点。一方面,科幻文学要思考超越地球引力的事情,另一方面,还要思考超越纯文学边界的事情。所以,科幻不能简单地放在文学范畴讨论。科幻文学是人类通过想象的方式超越自身局限的一种尝试,对纯文学的中心主义构成了一些挑战,这也是我们研究科幻文学的思路。第五是“城市文学问题”。在如今的城市文学中,城市不再是狭义的地理学意义上的空间,而是一种记忆,也就是时间概念。城市人的乡愁建立在气息、味道与声音之上,乡土的诗意是完整的、直观的,而城市的诗意是破碎的、分解的,这是大都市的美与乡愁形态。
    新中国文学70年
    李壮:2019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时间节点。在“中国当代文学70年”的主题之下,文学界举行了一系列规格高、影响大、引起广泛关注的文学活动。与此同时,大量回顾新中国70年文学成就、展望中国文学未来发展的文章,也集中在2019年发表出来。“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丛书等主题出版物的隆重推出,也显示出中国文坛为“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所做出的不懈努力。“中国当代文学70年”或“新中国文学70年”,这样的主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的背后同时糅合着两种言说的动力,一是“总结过去”,二是“展望未来”。
    先说“总结过去”。70年来中国当代文学思潮迭兴、贡献出一大批文学精品力作,取得了突出成绩、建立了优良传统,这使得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化之路在今天可以顺利推进。中国当代文学与中国当代历史之间一直保持着同频共振,新中国各个时期的历史图谱与社会生活图景,都在文学作品中获得了很好的书写记录,作家的笔触为70年来各个历史时段留下极富代表性的时代形象与精神剪影。此外,中国当代文学建立了关注现实生活、刻画普通人形象的传统,换言之,新中国文学70年来始终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文学经过70年发展,影响越来越大、传播越来越广,一方面获得了一代代读者的喜爱,深刻地参与了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与精神建构,起到了引领风尚、培根铸魂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国当代文学在国际传播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版图中的位置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再说“展望未来”。一切有效的思索,最终都会落脚于对当下重大命题的反观与省思。我们的讨论随后将涉及的几大“关键词”,其实都可以从70年的历史谱系中展开思考。在过去的70年中,现实主义一直是中国文学的创作主流,这种主流在今天应当如何继续秉承与坚持,又该如何不断拓宽自己的边界、发展出新的形态,这无疑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中国当代文学在过去一直对时代现实保持着热烈的关切,或者说,长期拥有与时代现实对话互动的强大能力。今天,现实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剧烈变化着,文学怎样才能更好地捕捉和表现这种现实、如何重新强化文学与现实的对话能力乃至对现实的影响能力,显然是非常重大且相当急迫的命题。再如青年写作话题,中国当代文学、乃至中国新文学的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文学潮流都是由青年写作者开启的。这些年来,我们已经看到整个文坛都在热切地呼唤和推动青年作家的出现和成长。那么今天的青年作家发展情况如何?他们的写作又究竟为中国文学注入了哪些新的东西?我们如何推动“青年写作”提供更多真正的新内容、新气质?这方面的思考与谈论是非常必要的。又如新的文学类型和文学群体话题,科幻文学、网络文学、类型小说、非虚构写作等,正在成为当下中国文学的重要“生长点”。草根写作、素人写作等的兴起和商业对阅读的介入,也为中国文学制造了数量巨大的新型写作者群体。我们如何去理解新的文学生产传播模式?如何去谈论影响力日益巨大的新的文学类型?又如何把网络文学和类型文学等纳入原有的文学话语框架之中去进行言说与定位?这些大多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至今出现的新话题,对它们的解答不仅涉及对当下文学现场的思索与回应,也可以构成对传统文学创作现状的反观甚至反思。
    现实主义及其新变
    于文舲:当下的文学以现实主义作为主线,同时显示出一些新的趋势。评论家贺绍俊曾有一个概括,他说新中国70年的文学,尤其是以八九十年代为节点,经历了一个从激情到沉思的过程,我认为这个判断一直到今天还是有效的。2019年揭晓的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的“沉思”主要表现在,它们不仅关注我们的现实是怎样的,更关注我们的现实“应该是怎样的”“不应该是怎样的”,以及“为什么是这样的”。徐怀中的《牵风记》是写“应该怎样”,以浪漫抒情的笔调书写战争、讴歌人性的真善美,并寄寓人文关怀和理想主义信念。李洱的《应物兄》是写“不应该怎样”,对知识分子精神和文化现象的剖析具有强有力的社会批判性。梁晓声的《人世间》、徐则臣的《北上》和陈彦的《主角》,可以说都在从不同侧面寻根溯源。《人世间》塑造了我国北方一种颇具市民气息的“好人”性格和社会文化,回到历史变革中去体察这种现象形成的缘由。《主角》通过小人物的故事把一种坚韧的民间性格还原到秦腔文化和秦岭大地上去,《北上》追溯的则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河流文化。
    实际上,“现实主义”并不仅仅等于“写实”,必须要对现实内容有所“发现”,现实主义才能够成立。近年来的现实主义作品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历史性和文化性,冯骥才的《单筒望远镜》就是通过一段跨国恋情来追寻100年前天津城内那种中西杂糅、既洋气又有烟火气的人文状态。阿来的《云中记》则从非常现实的事件出发,书写祭师阿巴在汶川地震灾后重返云中村,以神秘的力量来告慰消殒于地震中的生命。梁鸿的《四象》把精神分裂的城市人唤回到古老宁静的农耕文明中去抚慰。邓一光的《人,或所有的士兵》则由一个战俘的命运来反思战争与人类历史的演进。即使像池莉的《大树小虫》这样看似特别日常的小说,其实也还是在反观、探讨中国人固有的传宗接代观念及其形成原因、现实影响。此外,青年作家也表现出类似的倾向。林森的《岛》本身就是个游历与追索的故事,写海南原始、淳朴又蛮荒的地方性与现代化进程的激烈冲突。周恺的《苔》则将人放到晚清蜀地变动的当口来反思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以上这种写作方式,我认为是长篇小说的正统,因为长篇小说文体本身就更靠近历史。作家将人的命运和性格依托于某种社会结构或文化传统,有意识地为我们的现实状况寻找依据。对历史的重新发现,也是对现实的重新建构,这是现实主义在题材上的一大发展。同时,现实主义写作在艺术上也有新变。许多小说在扎实的现实内容基础上,加入了古典文化、东方文化甚至原始文化的异质元素,并努力寻找与之相匹配的小说形式和语言风格。其中比较特别的如《云中记》《四象》《人,或所有的士兵》以及格非的《月落荒寺》等,都没有局限于传统现实主义的手法,部分具有浪漫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或现代主义的一些特征。这些小说提醒我们在今天有必要对现实主义的内涵和外延进行重新梳理和界定,现实主义发展到今天跳出了狭义的创作技术,其背后包含的现实意识、现实思考、现实关怀等更加广阔的意义愈发突显,成为我们界定现实主义作品的根本标志。这是宽广的现实主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