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从邯郸学步之失败看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文论自主性之缺乏

http://www.newdu.com 2019-11-20 《学习与探索》2018年第 丁国旗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新时期之后中国文艺理论发展缺乏自主性,既有盲目崇外的原因,同时也是没有文化自信、没有自我文化认同的结果。中国文论要想获得自主性,就必须处理好自主性与文化自信的关系,必须对中国文论的成绩做出客观的评价,理性对待外国文论,重视文论与具体文艺实践相结合,并根据现实需要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问题。
    关 键 词:中国文论/改革开放40年/邯郸学步/自主性/文化自信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的理论突破研究”(15AZW002);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专项研究项目《中华思想通史》之“中华文艺思想通史”研究。
     
    “邯郸学步”一词出自《庄子·外篇·秋水》。“秋水”中共有六段故事,分别为“河伯与北海若”“蛇与风”“孔子与子路”“公孙龙与魏牟”“庄子与楚臣”及“庄子与惠子”。“邯郸学步”具体出现在公孙龙向魏牟问道这一则故事中,除此而外,这个故事中还出现了另外一个大家熟知的成语,即“井底之蛙”。魏牟用“井底之蛙”讥笑公孙龙的无知自大,用“邯郸学步”劝讽公孙龙要接受邯郸学步的教训,指出庄子的思想高深莫测、微妙玄通,公孙龙向庄子学习无异于“用管窥天,用锥指地”,所以不如早些离开庄子,免得像那个学步的寿陵人一样一无所成,甚至丢掉了自己原有的学问。①作为成语,“邯郸学步”意指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唐代诗人李白在《古赋三十五》中以“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来嘲笑那个学步的寿陵人,然而邯郸学步固然可笑,后人倘若不能从这个寿陵人身上总结失败的教训,引以为戒,难免不发生同样可笑的事情。新时期40年来,中国文论所走过的历程,尤其是文论自主性的缺失,与成语“邯郸学步”中的寿陵人有着许多类似的地方,本文将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分析探讨文论自主与文论自信的问题,以期为今后中国文论的健康发展寻找思路。
    一、“邯郸学步”之三问
    《庄子·外篇·秋水》中对“邯郸学步”的描写仅寥寥几句,但故事的骨架结构却非常清晰。《汉书·叙传上》是继《庄子》后对“邯郸学步”最早进行叙述的文献:“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1]西晋玄学家郭象在《庄子注》中曰:“以此效彼,两失之。”唐人成玄英疏曰:“寿陵,燕之邑;邯郸,赵之都。弱龄未壮,谓之馀子。赵都之地,其俗能行,故燕国少年,远来学步。即乖本性,未得赵国之能,舍己效人,更失寿陵之故。是以用手据地,匍匐而还也。”[2]此后,“邯郸步”“邯郸学步”“学步邯郸”“邯郸匍匐”“寿陵失步”等词汇被文人们反复使用,但意义多不出其左右。如晋葛洪《抱朴子·内篇·杂应》中有“所谓进不得邯郸之步,退又失寿陵之义者也”。《朱子全书·佛肸召章》中有“不可以圣人体道之权籍口,恐有学步邯郸之患也”。宋人赵蕃《淳熙稿·读去非有行集》中有“鹤凫长短天所付,追随恐失邯郸步”。明人杨慎用“邯郸学步”比喻当时学诗者“拘束蹈袭,取妍反拙,不若质任自然耳”的弊病。②无论是后世文人对《庄子》的注疏,还是在历代诗歌写作中对这一典故的化用,我们都可从中窥见“邯郸学步”故事的大致风貌。归纳起来看,大概包含以下内容:(1)学步的年轻人是位“馀子”,即古代嫡长子以外的儿子,在家中的地位较低,没有继承权,或许这正是其不得不外出学习技能的原因所在。(2)学步的年轻人是燕国人,所学的是赵国的技能。这一故事产生的时间背景是战国时期,根据庄子的生平可以推断出大约在赵国武灵王和惠文王时期。此时期的赵国在各诸侯国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赵国“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数年”,是当时公认的强国[3]。可见这是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向先进国家学习的故事。(3)学习的过程是“以此效彼”“乖本性”“舍己效人”的过程,即不是顺应自然的良性进步,而是截鹤续凫、刖趾适履,勉强为之。(4)学习没有成功,且得不偿失,学步的年轻人不仅没有学会新的技能,连自己原来走路的能力也丧失了,不得不“用手据地,匍匐而还”。
    邯郸学步这个千古笑话的背后隐含着许多值得分析的东西,对这一成语故事诸要素的整合与梳理,是为了更好地通过对照故事进行具体分析,以发现寿陵人学步失败的真正原因,以期给探讨中国文论的处境与出路提供些借鉴。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为什么去学步?
    就故事来看,这个问题很好回答,这位寿陵人之所以要到邯郸来学步,是因为“赵都之地,其俗能行”,这里的人或许“走姿很漂亮”,或许“舞步很优美”。而本文这里所要讨论的并不是这个问题,而是对于这一问题的进一步追问:别人擅长的东西自己一定要学吗?即使有些学者认为寿陵人去邯郸学习的是一种非常优美的叫作“踮屣”③的舞蹈,有艺术追求,学习目的也是要首先明确的。仅仅是为学而学,虽然未尝不可,但至少也要考虑一下这门艺术对于自我生命的作用与价值,是好是坏,事先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走路而言,每个人都会走路,这是人的自然本能,这个寿陵人也是如此。那么,为什么还要去学别人走路的样子呢?或许有人会说,是为了追求美。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是可以解释得通的。从故事本身的叙述来看,似乎也可以这样认为,这个寿陵人完全可以这样单纯地“为美而学”。但从故事的结局来看,他为美而学的代价是巨大的。据此也可以认为,他仍然是盲目的,对于学什么、为什么学,并不清楚。④当然,如果这个寿陵人真是为学舞而来,那的确值得钦佩,但这个话题显然已经不是我们所理解的那个“邯郸学步”了,或者说,“邯郸学步”本来就不应该是一个美学问题,虽然可以将学习“踮屣”舞看成一个美学问题,但撇开具体的美学问题不谈,仅就学舞学到要爬着回去,也值得被进一步追问:“这舞学得值得吗?”
    其实关于“为什么学”的问题,可以带出很多的问题。邯郸人的步法或舞蹈真的好看吗?如果是,那么,好看的东西一定要学而且一定能学会吗?其实常常是这样的,好的东西不一定非要自己拥有,有时做一个欣赏者更好,况且学会是需要诸多条件的。当然,如果真要学,也要事先考虑一下是否有老师教的问题。如果有,还可以;如果没有,那自己怎么学?自学不是不可以,但那要有很高的悟性和能力,这些条件自己是否具备呢?另外,无论有无老师,如果万一自己学不会,又该如何,这些也是需要提前考虑好的。
    有学习精神的人从来都是值得尊重的,但盲目学习的人有时便会显得非常可笑。今天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过多地扭曲孩子的本性天赋,即“乖本性”,让他们学这学那,终究一事无成。这不是和邯郸学步的燕国人一样盲目吗?大凡学习,在笔者看来至少要注意以下几点:学习的东西好不好,自己的各种条件适不适合学,学成后的价值与运用怎样。不考虑这些内容的学习,就是盲目的;为学而学,就可能违逆学习者的自然天性。从小处说,浪费了学习者的时间和金钱,从大处说,有可能贻误一个人美好的一生。再说,盲目地学习他人,也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其实,作为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燕国人向先进的赵国去学习走路,其对自己走姿的不自信,本来就是显而易见的。或者说正是由于不自信,才导致了他对于先进的赵国人走姿的盲目崇拜。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因其“水土异也”。因此,学习别人的东西,即使再好,也需要考虑它的生存条件,学来的东西再好,如果没有适宜它生存的条件,恐怕也只能成为“纸上谈兵”、花拳绣腿,唬唬人可以,于事无补,中看不中用。总之,学步之前一定要问问自己:都准备好了吗?
    (二)为什么没学会?
    燕国寿陵人到邯郸学步却没有学会,这也是值得做一番考量和追问的。学不会的原因大体可以归为以下几点:一是东西太难学,二是个人条件差,三是没有找对学习的方法。对于这个人而言,似乎这三点他都符合,但学人走路再不容易也难不到哪里去,而就个人条件而言,寿陵人能来到邯郸,说明个人条件应该也没有问题,由此来看,最关键的主要还是最后一点,也就是寿陵人没有找到学习的方法。
    首先,寿陵人没有找到明确的学习对象,后世的一些版本提到,只要是邯郸人,他便不加选择,见一个学一个,这样如何能学会?要知道每个人走路都各异各样,邯郸人走路的优雅漂亮究竟表现在何处,是需要首先搞明白的,邯郸人也不可能每个人走得都很漂亮,这其中怕也有人走得并不好看,这就需要认真观察,比较异同,发现真正好看的再学,不好看的就不要学。寿陵人在这一点上,显然做得不好,有些盲目。其次,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不是针对问题总结教训,而是将失败的原因归于自己走惯了的姿势和步法,因此下决心丢掉了自己原来的走法,这样的行为就不仅仅是盲目而是有些愚蠢了。学一种东西要以忘记过去的东西为前提,在现实生活中是可笑的,然而,现实中又确有不少这样的例子。由此来看,“邯郸学步”的启示真是值得深入挖掘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燕国寿陵人在学步中出现的所有问题,都反映出了其准备不充分,缺乏冷静思考,缺乏自主意识,不能真正发现问题,不能针对问题总结教训、寻找解决的办法,等等。当然,这些问题是从他的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但在他还在燕国准备到赵国学习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这是他本身固有的问题与缺陷。所以,无论是走法难学,个人条件差,还是方法不对,都只是表层原因,其本身固有的问题和缺陷才是导致燕国寿陵人学步失败的症结所在。
    (三)为什么连自己的走法也丢掉了?
    燕国寿陵人最后是爬着回去的,之所以爬着回去,是因为他忘记了自己原有的走姿,已不记得怎么迈步;而之所以这样,又是他自己造成的。他为了学好邯郸人走路,下决心丢掉了自己原来的习惯走法,从头学起。只是几个月过去了,他并没有学会。
    应该说这个寿陵人对学步的执着是值得人们钦佩的,他要从头学起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学别人的长处一定要废掉自己的长处,学他人的武功一定要废除自己的武功吗?他以二元对立的思维来看待自己的邯郸学步,不能看到两者之间的关联与良性影响,是造成其决心忘记原有走法的诱因之一,而忘记走路的真正原因则是他从未认识到自己原有的习惯走法才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本。学习他人绝不是要丢掉自己,而只能是弥补自身的不足,增强自身的能力;学习是为了锦上添花,而不是将自己原有的才华与传统全部清零,变得一无所有。对一个人而言,学习不是狗熊掰玉米,有了新的扔掉旧的,只有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增长才干,不断走向成熟与成功,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万丈高楼平地起,楼要一层层地盖,人生是如此,学习也是如此。凡事不能数典忘祖,已有的一切就是你现在的起跑线。从小处说,忘记了过去,燕国人只能爬着回去;从大处讲,忘记了传统,任何人都将居无定所、行无所依。
    总之,这个寿陵人的问题在于他从未明白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的价值与意义。而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从本质上讲与其对包括自己在内的燕国人的走路姿态缺乏认可和自信有关,与其本身的文化自卑心态有关。或许赵国人走路并不比燕国人好看,但寿陵人“馀子”的出身及其所属国家经济、文化上的落后,使其产生了自卑心理,从而影响了他对于邯郸人走路方式的客观理性的判断。即便赵国人走路确实优雅漂亮,但那也不过只是一种走路的姿势,而不是人生中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学与不学本无关紧要,而寿陵人却为此付出了丧失走路能力的代价,实在是太不值得,这其实是对自我极不自信的表现。寿陵人学步失败沦为笑柄的教训不少,但从根本上看,恐怕只有一点,这就是凡事懵懵懂懂,缺乏自我意识,缺乏基本的理性判断,丧失了人之为人最重要的东西——自己决定自己命运的能力和在问题面前独立思考的能力,换言之,是丧失了人的“自主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