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

http://www.newdu.com 2019-11-05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胡亚敏 参加讨论

    构建既有鲜明特色又具有普遍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以下简称“中国形态”)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之所以提出构建中国形态,是因为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在文学和文化建设上有不少问题需要研究,这些问题不可能完全从经典马克思主义那里找到现成答案,也不可能仅靠异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来应对。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必须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才能有效面对和研究中国当代的文艺现象,也才可能在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的对话中拥有话语权。这一重大项目具体包括四个方向,即探讨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范式,梳理和辨析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历史进程,考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的传播和对西方学者的影响,探究和提炼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理论特质。这四个方向既有各自的研究领域和重点,又以中国形态为聚焦点,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有机整体。
    提出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这是本课题的开拓性尝试,这里“形态”不是模式,不是一种固定或可以套用的样式,而是一种具有整体性和创造性的开放类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作为一个特有的概念,不同于俄苏或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之处,就在于“中国形态”本身是一种具有区别性特征的整体性构架。这种整体性表现为即使研究某一个或两个问题,都直接影响或关联到整个形态系统。也就是说,中国形态的构建既不是孤立的分门别类研究,又不是形态内部各部分的相加,而是以整体性的面貌出现的。这种整体性又与差异性相关,中国形态的整体性是一种具有原创性的差异研究。在这点上,“中国形态”的研究特色与阿尔都塞提出的“问题域”比较接近。
    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上的更新。在研究中,本课题努力摆脱用现代西方文学理论解读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思路,另辟蹊径,强调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具有自身的文学观念、理论基础和研究对象,主张文学活动与社会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关系应成为文学批评关注的重要内容。同时,本课题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研究上还作了跨学科的尝试,即将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纳入哲学、美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知识背景中,为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阐释搭建了一个视野开阔的知识平台。当然,这种探索仅仅是起步,在研究后期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与其他学科相关性和有机性的研究。
    推出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批评概念。“人民”是中国形态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阶级集合体,人民不是一个抽象的同质符号,而是由千千万万真实的个人组成的历史主体,“以人民为中心”已成为中国形态的鲜明特点。“民族”概念的提出在当代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位置。英语Nation在我国不是与一般的民族更不是与少数民族对应,而应与“中华民族”对应。中国形态的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人们没有凭空想象民族的自由;民族的核心在于文化,文化认同是民族赖以存在的根基;民族与人民同构,人民是民族的主体。将民族维度引入批评实践,民族认同和民族精神是其核心尺度。
    对当今文化和文学建设的思考和应对。在文学与科技的关系上,本课题强调了高科技对文学创作的革命性影响和科技的意识形态建构功能。高科技不仅刷新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而且为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和想象,催生了新的文学样式和结构方式,并由此构成对文学观念的重构。本课题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的性质作了重新阐述。作为艺术生产之一的文学,不仅具有审美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而且具有商品属性。清醒认识艺术生产的多重属性对于当今文学生产十分重要,而文学的精神品格在艺术生产中应该具有优先权。
    对中西史料的发掘、清理和辨析。关于“Maoism”对西方影响的史料搜集是本课题的一个亮点。本课题通过搜集阿尔都塞历年公开出版物中涉及“Maoism”的史实,证明阿尔都塞对毛泽东及其著作的关注和接受不是个别作品和个别时期的现象,而是纵贯其三十多年学术写作生涯,是一种持续的、密切的和深度的关注与接受,并尝试厘清阿尔都塞在重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若干范畴时,对毛泽东思想所做的吸收和转化。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考察了“Maoism”、阿尔都塞的理论与当代西方后结构主义、后马克思主义以及当代西方文化研究之间的复杂交错关系,为理解中国形态的理论特征提供了来自西方批评家的视角与参照。同时,本课题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早期传播与译介,以及现代文学社团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著述和延安时期文学社团成立状况等进行梳理和总结,为当代文学批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史料参考。特别是通过对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的个案研究以及对其批评文本的研读,观察、描述和评价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生成和发展,辨析、澄清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与其他批评家在历次文艺论争中的立场、观点的分歧,探讨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现实、文艺与阶级性、文艺与大众、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等马克思主义批评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创新发展提供历史镜鉴。
    简言之,本课题对中国形态作了富有开拓性的总结和建构,在研究范式、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上有新的探索,产生了一批具有理论深度和现实针对性的研究成果,彰显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特色和理论贡献。我们深知,中国形态的建设既是一项具有学术开创意义的研究,又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不断探讨和发展的领域。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研究”首席专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